华体会体育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2018年第2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2-27 [来源]: [浏览次数]: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季刊)

2018年第2期(更名改版后总第2期)

目 录

(点击篇名可链接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免费下载全文)

·区域研究·

突尼斯投资环境和风险评析 李婷 郑曦(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北非国家突尼斯曾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惠的投资政策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由于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影响,突尼斯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大不如前。本文通过分析在突尼斯投资面临的政治和法律风险,结合中国在突尼斯的投资现状,提出在突尼斯投资的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突尼斯,投资环境,投资风险,投资争端解决

多重危机背景下的法国与欧盟 申华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傅荣(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从法国近年来在欧盟的地位、英国脱欧、欧洲难民政策、欧洲反恐,以及欧洲共同防务等视角,探讨法国作为欧盟最重要的创始国之一,如何应对欧洲当前面临的政治(英国脱欧)、经济(增长乏力和欧元区财政赤字加大)和社会(难民和恐怖袭击)等多重危机,以此巩固在欧盟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彰显其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作用。

关键词:法国,欧盟,危机,角色

法国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辩证关系解析 车琳(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现代法国的核心价值观自18世纪大革命以来经历了漫长的自我构建过程,"自由"、"平等"、"博爱"三个概念其实隐含着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在理论上对法国的共和国制度观念起着指导作用,并影响着普通法国人的生活价值观。本文旨在挖掘众所周知的法国核心价值观念中鲜为人知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其与民主、法治等制度观念的关联以及在践行过程中存在的悖论。

关键词:法国,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

浅析法国媒体的自由度 龚恬(国际关系华体会体育 )

摘要:历史上,法国传统媒体受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影响,从大革命时期起不断追求自由。但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中,法国媒体又不断受到权力的管控。虽然通过斗争,法国媒体现在已经基本脱离了政府的直接控制,但是在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形势下,又进入了财团的控制之中。在财团的影响下,媒体进行自我审查,实行"双重标准"。资本的介入让法国的新闻自由再次成为空谈。

关键词:法国媒体,新闻,自由

法国媒体上的中国经济改革形象——以2012—2015年《回声报》报道为例 洪晖(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经济改革全面深化的重要年份,这一时期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报道充斥着"棒杀"和"捧杀"的声音。本文选取2012—2015年法国《回声报》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了解法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反映与普通民众的舆情是否一致。结果显示,十八大以来法国媒体的报道貌似客观反映中国经济改革的全景,但却充满了带有偏见的观点和揣测,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回声报》完全按照西方媒体固有的分析框架,用"政治正确"的标准来分析、评价中国的经济改革方向、改革机制以及改革逻辑,基本上扭曲了中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在"塑造"法国读者对中国的看法,从而与舆情反映出的中国形象背道而驰。

关键词:法国媒体,《回声报》,中国经济改革形象

·语言与教学·

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李书红(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外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是近年来外语界研讨的热点。如何在确保学生拥有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凸显专业重要特色的前提下,让教学兼顾知识广度、思辨能力、自主研学能力与人格发展的平衡是外语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于零起点的外语专业教学而言,任务尤为艰巨。通识教育与外语教学存在契合点,可将"通识"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外语教学,在实践中关注通识意识的传递,注重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从而达到通识教育的实质目的,让学生成为通识教育的终身受益者。

关键词:通识教育,外语教学,零起点

法国儿童绘本中的生态伦理意识 尹益轩 吴晓倩(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生态伦理学是生态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探讨人类对自然界的伦理责任。儿童作为人类社会的储备力量,是解决"人与自然"问题的关键之一。文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痕迹,引导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而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未来。作为低龄儿童主要文学阅读形式之一的绘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在强化生态伦理意识方面发挥着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将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从内容、形式和意义三方面探讨法国绘本如何传递生态伦理意识,分析法国绘本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生态伦理,儿童绘本,自然意识,自我建构

·文学研究·

论阿尔及利亚裔女性法语作家群体双重文化身份的建构——以阿西娅·杰巴尔为例 朱红蓉(大连外国语大学)

摘要: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以阿西娅·杰巴尔为代表的阿尔及利亚裔女性法语作家群体的文学作品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杰巴尔的自传体小说《在父亲家里无容身之地》展开分析,解读主人公如何在法兰西殖民文化和穆斯林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初步完成双重"他者"文化身份的建构,并对杰巴尔其他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期在此基础上对以杰巴尔为代表的阿尔及利亚裔女性法语作家群体的文化身份进行探究。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身份,他者,反抗,阿西娅·杰巴尔

论柯莱特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叙事策略 陈凌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柯莱特在其整个文学生涯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对女性的关怀。波伏娃曾经高度评价柯莱特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的女性意识。柯莱特的早期创作主要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这些作品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柯莱特的第一段婚姻破裂时,生活境遇的剧变也导致了她在创作中的一些变化。这些转变体现了柯莱特从被动写作到主动自我言说的转变过程,这对于她之后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柯莱特,女性主义,个人型叙述声音,公开型叙述,私下型叙述

司汤达在中国的“红”与“白” 王斯秧(北京大学)

摘要:司汤达是中国读者与研究者最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但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重心不同。整体来说,法国与世界的研究涉及司汤达思想的各个侧面和全部作品,中国研究者却对《红与黑》情有独钟;在研究角度上,国外研究从传记研究、主题批评、心理学、叙事学、美学、艺术史等各个角度切入作品,国内研究主要在社会历史学和翻译学两大领域进行,八九十年代后逐渐转向心理分析研究与主题研究。本文考察其中的发展历程与原因,并以当前国外学界为参照,探讨司汤达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与虚构

·文化互鉴·

北堂藏书简史(节译) 惠泽霖 全慧(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北堂藏书是自利玛窦来华时起,由基督教会历数百年经营而积累起来的一批书籍。期间多经离乱,现存五千余册,涉及多个学科,更包含数种语言,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见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任北堂图书馆馆长、遣使会会士惠泽霖为当时留存的书籍编制目录,历时数年,于1949年出版《北堂图书馆目录》。本文译自该书首版序言。该序言详细阐述了北堂书的来源、经历,及藏书当时的情况,如今成为一份珍贵的史料,是后人研究北堂藏书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关键词:北堂藏书,《北堂图书馆目录》序言,历史与现状

·学术论坛·

语言文化教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