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

《法语国家和地区研究》2018年第4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3-14 [来源]: [浏览次数]: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季刊)

2018年第4期(更名改版后总第4期)

目录

(点击篇名可链接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免费下载全文)

·区域研究·

试析当前萨赫勒地区反恐形势及法国的应对政策

齐赵园(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近年来非洲萨赫勒地区(Sahel)受到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威胁,暴恐活动对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萨赫勒地区如今已成为恐怖主义的重灾区,对全球的反恐行动造成巨大冲击。法国是萨赫勒地区大部分国家的原宗主国,在该地区具有特殊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法国参与、甚至领导该地区的反恐行动。随着该地区反恐形势日益严峻,法国开始在国际上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共同承担萨赫勒地区的安全责任。萨赫勒地区的反恐形势不容乐观,为早日实现该地区的和平稳定,国际社会应协调一致,共担责任,加大对该地区的反恐支持力度。

中资企业在刚果(金)的社区贡献及相关风险分析

宋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

摘要:社区是能源、基建、通讯类等企业海外投资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正确处理好社区关系、防范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社区风险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本文通过对中资企业在刚果(金)投资案例,分析目前中资企业对当地社区贡献、社区风险原因等问题,并据此为企业海外形象建设提出建议,包括能力塑造、梯队培养、平台搭建、媒体公关、华体会体育建设等方面。

法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质疑态度分析

武亦文(巴黎五大)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今中国外交的重点议程,欧洲是"一带一路"重要端点。不过,相比于中东欧国家积极参与各类项目与合作,若干西欧国家对于"一带一路"仍持一种观望态度。本文的核心问题便是以法国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法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质疑,分析法国存疑的具体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探索初步的解决方案。本文以《费加罗报》、《世界报》、《回声报》及《论坛报》为研究对象,这些报纸在法国发行量大、范围广,主要针对经济领域,涵盖左派、右派等政治派别,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在法国媒体的完整形象。本文目的在于突出国际认知对于"一带一路"推行的重要性,希望吸引更多学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运行环境的关注,尤其是对负面评价的关注,从而为中国有效展开国际合作提供新思路。

马克龙政府对印度政策评述

邱琳(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岛大学)

摘要:法国与印度自1998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稳步发展。马克龙执政后,力求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加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马克龙对印度政策既有重塑法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大国地位的战略考量,也基于保护法国在该地区战略利益、增强两国经济联系的现实要求,有利于马克龙完善其亚洲政策布局。同时,马克龙对印度外交政策也面临诸多挑战。

承诺与行动的鸿沟:马克龙政府的环境气候政策

孟子祺(北京外国语大学,巴黎政治大学)

摘要:在全球治理中,法国一直以来都是应对环境气候问题的排头兵,不仅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多边气候治理,同时也持续推进国内能源和生态转型。2017年5月,刚成立仅一年时间的"前进运动"的候选人马克龙获得了总统选举的胜利。马克龙在其竞选期间和当选后,表达了在环境气候问题上雄心勃勃的设想。然而执政一年以来,其多数环保主张和承诺并未真正兑现,因此遭到了学界、媒体和民众的质疑与批评。马克龙虽然一直声称自己是环保主义者,但法国未来的环境气候政策仍存在变数。

·语言与教学·

现代外语教学法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以法语为例

让-马克·德法伊(比利时列日大学)傅荣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张丹译(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以对外法语教学为例,从当今外语教学法的最新发展、它的学科地位及其研究主题、外语教学法的相关术语、外语教学的特性,以及人们对外语教学法的成见等5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现代外语教学法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文学研究·

比利时奇幻文学中的神秘人——试比较《不予诉讼》与《雾》中神秘人的共同点

侯楠(华北电力大学)

摘要:奇幻文学是比利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框架内引入无法解释的奇幻现象,引发读者深思人类生存之谜。托马斯·欧文和米歇尔·德·盖尔迪罗德是比利时奇幻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欧文的《不予诉讼》和盖尔迪罗德的《雾》充分体现了奇幻文学的内在机制,且两篇小说中都有一个重要角色——神秘人。本文试图对神秘人这一意向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篇小说中神秘人的共同点,以便更深刻地展现奇幻文学的特征和艺术追求。

面对“垂死之人”的讯问与反思:从梅特林克到谢阁兰

邵南(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这个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西欧文人往往致力于追问理性的极限。由于"垂死之人"处于生与死、可知与不可知的临界状态,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在《佩雷阿斯与梅利桑德》中构造了"讯问垂死之人"的场景,催人反思理性的局限,并暗示了一重更高的超越理性的神秘之真实的存在。其后,法国诗人、作家谢阁兰既熟悉梅氏的剧作,专业医生的特殊身份又令其对理性思维更加熟悉,且更具有护理垂死之人的现实体验,从而在长篇小说《勒内·莱斯》中赋予了"讯问垂死之人"以新的意义。

米歇尔·布托的文学创作特征述评

田妮娜(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米歇尔·布托被认为是法国"新小说"运动的重要作家和理论家之一,1957年发表的以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变》是公认的"新小说"代表作。布托从50年代起活跃于文坛,经历了法国60年代的政治动荡,参与了"新小说"运动的兴起与衰落。他颇受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影响,早期的小说作品以游戏化的叙事结构著称,60年代以后的诗歌作品也往往具有精巧的结构特征。旅行对于布托而言是写作的隐喻,他本人在多地域间、多文化间频繁穿梭的经历及其作品所呈现出的多样性、迁移性无不体现着开放包容的游子情怀。本文从布托跨世纪的创作经历入手,从作品多元化、结构的游戏化、作者的图文观和旅行观等角度分析布托的创作特色,重新审视布托的文学思想内涵和作品价值。

水仙子:形式的和谐与对人类的爱

舒雷(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水仙子》是19世纪诗人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所著诗集《夜之卡斯帕尔》中的一首。该诗集以奇幻的的想象力及诗歌形式上的创新著称。本文主要运用文体分析方法,通过对这首具有代表性的《水仙子》的形式及内容的分析,揭示出该诗独特的音乐性特征,形式与内容表现出的弥合对立概念的尝试,以及其所反映出的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对人类的爱。

·学术论坛·

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华体会体育 联合举办“语言文化教学法:目标·路径·载体”国际学术研讨会

《法国发展报告(2017—2018)》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