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季刊)
2019年第2期(更名改版后总第6期)
目录
(点击篇名可链接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免费下载全文)
·区域研究·
告别左派的梅朗雄——一位多元(政治)人物的思想肖像
让-努马·迪康热(法国鲁昂大学)单志斌(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梅朗雄作为政治人物,其思想都坚定不移地根植于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历史;但如今,梅朗雄的心思似乎愈发难以捉摸了。梅朗雄不再引证"左派"或者"社会党"的观点,因为它们已经走样变形;就连所谓的"政党形态"都被扣上了古旧过时的帽子,被梅朗雄抛弃。应当看到,从法国大革命到密特朗总统,从托洛茨基主义到共济会组织,梅朗雄身上始终集合了一些难以调和的元素,很少有人能够参透个中奥秘。民权捍卫者们在思想层面上能够施加的影响非常有限且单一,因此常常被嘲弄;梅朗雄与他们不同,他广泛地从各种历史与政治事件中汲取营养,与许多人物和思潮都有着隐蔽的联系。这些联系并不总是被摆上台面,因此常常被忽视,但梅朗雄走到今天这一步,酝酿出如今的政治意图,这些人物和思潮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法国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改革探析
肖晓丹(四川大学)
摘要:法国在建立国家公园体系之初曾借鉴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即中央垂直管理型的严格保护模式,但这一模式并不符合法国国情,在四十余年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法国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核心区"和"加盟区"共同管理、国家主导下的多方合作治理、协商民主决策机制为典型特征的国家公园管理新模式。本文拟从空间布局、管理机构、决策机制、发展理念等四个角度考察法国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改革的主旨和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的动因及其意义。
魁北克与法国(1870-1914):一场关于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跨洋对话
让-菲利普·克罗托(四川大学)潘晨茗(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1870年至1914年间法裔加拿大知识分子群体通过学术对话、文化传播和集体想象等方式构建出的多种法国形象。研究表明,法裔加拿大人心目中的法国形象反映出上述特定时期内的思想潮流并鼓舞魁北克政治、文化和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们对法国的看法具有两面性,这种矛盾就是旧制度法兰西和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对立。而以上两种相互冲突的视角为知识分子所用:他们针砭时弊、畅想未来,在法兰西民族内部讨论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地位究竟孰高孰低。总之,在该段时期内,无论是教皇权力至上主义者还是共和自由派,无论是法国还是魁北克的学者,都加入这场跨洋对话并构成一张知识分子对话网络。该对话机制硕果累累:人们的观点碰撞会加强对法兰西形象的挖掘;身份认同的探索会为未来打开视野;民族轮廓的勾勒会让法国或者魁北克认识到自身的政治意图,让法兰西民族掌控立法权,满足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行为主体需求。
21世纪以来西共体对其成员国内部政治动荡的应对
李洪峰(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东旭(山东青年政治华体会体育
)
摘要:在非洲所有次地区组织中,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是维和经验最为丰富的一个。2000年以来,西共体不断总结经验,强化维和机制建设,提升维和能力,应对成员国内部频发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危机。西共体在军事和政治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直接干预能力,并得到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相关合作国家的支持。但内外多重因素制约着干预行动的效率,西共体仍需更好地推进西非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提升和平安全能力,降低地区冲突风险。
法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产业合作述评
张黎(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文化合作是法国对非政策极为重要的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文化产业具有传递文化特征和价值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特性,受到法国和非洲国家的重视。法国将其纳入了与非文化合作战略,通过双边和多边框架与非洲国家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合作。但是,法国的行动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效果,进一步深入合作面临着挑战。
·语言与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法语专业学习中网络直播的应用——一项基于SWOT分析法的研究
邓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调研国内高校法语专业学生使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专业学习的状况,共回收问卷335份,完成13个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借用管理学中的SWOT态势分析法从数据中归纳出网络直播应用于法语专业学习的优势与劣势,讨论网络直播与法语专业学习融合所面临的机遇和障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网络直播教学的定位、内容、质量、难度、师生互动和平台功能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翻译理论与实践·
法语立法文本的翻译策略思考
郭文惠(西南交通大学)
摘要:立法文本的内容为法律规范。立法文本架构有其自身特点,法律规范也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各国的立法文本都有规范功能,但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具体规定则不尽相同。基于立法语言规范功能的相同和具体规定的不同,本文试图探讨法语立法文本翻译过程中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的翻译策略。
·文学研究·
从《苦难》到《悲惨世界》:以文本发生学视角看《悲惨世界》小说的创作演变
康乃馨(北京大学)
摘要:《悲惨世界》是家喻户晓的名著,但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体学分析等范畴,而忽略了作品起源的时间维度。自20世纪70年代起,文本发生学这一批评方法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文本的诞生过程,及作者的主体思想在这一过程中留下的美学印记。《悲惨世界》的创作历程便是这样一个经典案例。尽管小说的初稿与定稿在同一个故事的基础上展开,却展现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作品起源的文本发生学解读,尝试揭示《悲惨世界》如何从一部普通的社会小说逐步自我完善,最终成为史诗规模的宏大诗篇。
瑞士当代文学概览——以2017年瑞士文学奖为中心
陈玮(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聚焦于2017年瑞士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在瑞士国内外的出版和反响,结合2017年瑞士国内外其他重要文学奖的获奖概况,试图为读者呈现一个四语国家的多元化文坛景象;同时也简要介绍瑞士联邦的多元文化发展政策,包括瑞士联邦内务部为推动文化繁荣而颁布的2016—2020年度鼓励出版法令。
塔蒂·卢塔尔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故乡情结
彭晖(国际关系华体会体育
)
摘要:刚果共和国诗人让-巴蒂斯特·塔蒂·卢塔尔用法语写作,被认为是法语非洲最重要的声音之一。他的诗经常融入自然元素,这些自然元素与其个人经历、尤其是故乡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故乡的爱通过诗中抒情主体"我"与故乡自然之物的连接与融合体现。水元素是最重要的自然元素,其中大海最具代表性,它是包含了欢乐与痛苦的复调的世界。诗人将诗歌创作植根于自己的生存经验,重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和熟悉的自然环境,避开了法国诗歌主流传统,风格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