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季刊)
2019年第3期(更名改版后总第7期)
目录
(点击篇名可链接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免费下载全文)
·区域研究·
中长期视角下的法国经济增长路径
洪晖(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2018年的法国经济增长相比2017年出现了明显下降,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也明显转差。表面看是受到一系列国内外短期因素的拖累,但从长期来看其实是由于法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都面临着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导致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力不断下降。马克龙上台后的锐意改革给法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令人欣慰的改变,但也面临着包括来自中下层民众抵触和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风险。改革能否最终取得实质性成果还将取决于改革方案在时机、对象和节奏等方面的设计。本文首先从短期和中长期角度对法国经济的形势和趋势进行盘点,从中分析阻碍法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和长期因素,并尝试对未来中长期法国经济的走向做出基本判断。
试析法国在非洲法语国家的经济地位
李旦(外交华体会体育
)
摘要:如何评估当前法国在非洲法语国家的经济存在,现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法国在非洲的存在感不断下降,影响力日渐式微。第二种观点主张,近年来,法非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特殊"转为"正常"的过程。第三种观点强调,基于各种历史与现实因素,法国仍然在非洲、特别是在法语区保持着特殊的经济地位。本文试图证明,在"衰落"或"正常化"的表象下,法国在非经济利益有着坚实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支撑,法非经济关系的特殊性不可低估。在新时期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法非三方有理由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
从“不站队主义”到“站队主义”的持续转向?——对马克龙执政以来法美关系的现实主义解读
戴冬梅(北京外国语大学) 陆建平
摘要:本文基于一种现实主义视角,主张法国第五共和国期间的法美关系,可以从2003年导致法美陷入最严重双边危机的伊拉克战争为截止点,分割为经典戴高乐主义和新戴高乐主义两个阶段。在经典戴高乐主义阶段,法国实质作为修正主义国,奉行不站队主义,主要通过挑战和制衡美国霸权,树立和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国家利益和身份认同,历时半个世纪左右。在新戴高乐主义阶段,法国实质转型为守成主义国,实质与美站队,通过接受和配合美国霸权,同时否定和制衡新兴国家,力求维持法国作为守成大国的影响力和力量投射能力。马克龙政府是这一大西洋主义转向的守护者和推进者。三大结构性因素驱动法国精英阶层从"不站队主义"到"站队主义"的范式转换,即法国对美不对称地位的深化,欧盟对美不对称地位的深化,以及国际体系权力分布的民主化。一个亲美主义长周期似乎已经到来。
马克龙欧盟改革的前景
耿鹏涛(兰州交通大学)李雁(兰州大学)
摘要:近年来,债务危机、难民问题和恐怖主义困扰欧洲,欧盟发展遭受挫折,一体化进程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面对危机,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国内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欧盟改革,提出了以经济和安全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方案,借助"多速欧洲"策略加以推进。这一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受法国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外,还取决于能否巩固好"法德轴心",实现与欧盟其他国家的团结,以及协调同跨大西洋联盟的关系。就目前来看,由于欧洲内部的意见分歧以及严峻的法国国内局势,马克龙欧盟改革的核心部分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而在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领域可能取得一定成果。
政治演讲中的战争隐喻——以马克龙2018年国际法语日演讲为例
申华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杜润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18年国际法语日关于法语、法语区以及语言多元化的演讲中所使用的战争隐喻,包括战争隐喻的关键词汇、语篇功能、选择战争隐喻的原因等,阐释了战争与语言竞争间的相似性,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了马克龙使用战争隐喻的深层原因以及法国政府对外推广法语的目的与动机。
·翻译理论与实践·
18世纪法国翻译理念框架下元杂剧《赵氏孤儿》法译本研究
唐果(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35年翻译了第一部传进欧洲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开启了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序幕。现有针对《赵氏孤儿》法译本的研究多采用历史学视域,探讨《赵氏孤儿》在18世纪"中国热"的语境下在欧洲传播的过程,很少有人从启蒙时代法国翻译理论的视角透视马若瑟译介中国戏剧的策略。然而,翻译是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马若瑟有意选取具有浓郁"悲剧精神"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译介文本,通过改译、增删等翻译策略,率先把戏剧译介活动作为传播中国儒家思想的手段。本文通过梳理18世纪法国翻译理念,重点考证马若瑟对源语言文体风格的改动,源文化内涵的保留,还原翻译所处的时代语境以及历史表现。
·文学研究·
19世纪法国作家笔下的奥菲丽娅形象
金小燕(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奥菲丽娅作为《哈姆雷特》戏剧中的两位女性角色之一,她在莎翁笔下溺亡,却又在近两个世纪之后重生于法国。作为原著中的一个附属角色,一个呈现在他人言语中的人物,奥菲丽娅却贯穿了法国19世纪的始终,成为其整个文艺界的一个重要形象,因她而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本文试图追寻奥菲丽娅在19世纪法国出现及传播的过程,尝试通过分析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奥菲丽娅形象,探析该女性形象的艺术魅力。
博纳富瓦的文学创作述评
唐毅(兰州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六十多年的文字生涯使他的诗歌作品和诗学著述兼具深邃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他的诗歌创作反对形式和概念,富于音韵与节奏;他主张于"此在"与"现时"中发现生活和世界的丰富性;他在诗歌创作和文学译介中提倡保留一种诗意的"在场"。本文运用述评结合的方法,梳理博纳富瓦在前后两个创作时期的诗歌成就和诗学主张,力图比较全面地评介其"诗"、"评"、"译"三位一体的文学创作历程。
安妮·埃尔诺作品中女性的异化
侯楠(华北电力大学)
摘要:安妮·埃尔诺的作品体现出了20世纪下半叶众多法国女性的生活。在其作品中,女性通过不断争取独立与解放改善了女性生存条件,然而这些进步并未能真正解放女性,反而形成了新的枷锁,束缚女性的自由与发展。本文从女性解放运动在女性身体方面带来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在女性教育劳动方面带来的进步这两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研究,分析这些进步是如何造成女性身体异化和女性社会角色异化的,并揭示女性异化与男性统治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术论坛·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简报